2016年4月17日星期日

论语网课第二篇

2.1 子曰:“为政以 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 众星 共 之。”

 德行定义的演变:

西周到东周,德行由宇宙间的能量到诸侯公卿的政治德行,东周到汉,政治德行转变为普世伦理道德。殷周之际,以德服人包含密仪,酒、色诱在内的巫术,到了孔子变成开明政治吸引外来移民。到东汉,变成争取孝廉提名而模仿儒家伦理的技术。


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命曰:“射天。”后猎于河渭之间,暴雷震死。(《殷本纪》)

《周文王纪》:“西伯梦有熊自东南飞入殿陛,访诸群臣。散宜生曰:‘当得贤相。自东南入,贤人当出东南。’后得太公在南郊,其号飞熊。”此与武丁梦说事正类。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
畋,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

无共同体,无德行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真正的道德  普遍的善 非思辨 (崇高) 

名义的道德  同情 殷勤  (优美)

道德的假象  荣誉 顾面子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蹟,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齐,以刑法齐整之;格,正也。

《汉书 贾谊传》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老子: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周,为博遍之法;比;为亲狎之法;

比,北


《左传 昭公六年》
宋寺人柳有宠,大子佐恶之。华合比曰:「我杀之。」柳闻之,乃坎、用牲、埋书,而告公曰:「合比将纳亡人之族,既盟于北郭矣。」公使视之,有焉,遂逐华合比,合比奔卫。于是华亥欲代右师,乃与寺人柳比,从为之征,曰「闻之久矣。」公使代之。

宋国的寺人柳受到宋平公宠信,太子佐讨厌他。华合比说:“我去杀了他。”寺人柳听到了,就挖坑、杀牲口、把盟书放在牲口上埋起来。然后报告宋平公说:“合比准备将逃亡在外的人召回来,已经在北边外城结盟了。”宋平公派人去看,果然有这回事,就驱逐了华合比。华合比逃亡到卫国。当时华亥想要取代华合比的右师这一官职,就和寺人柳勾结,为他作证明说:“这件事我也早已听到。”宋平公让他代替了华合比。

昭王论文:http://www.docin.com/p-388129960.html

土家族跳丧:
http://v.17173.com/v_102_610/MTk3MjcyNg.html


《左传 昭公二十七年》
郤宛直而和,国人说之。鄢将师为右领,与费无极比而恶之。令尹子常贿而信谗,无极谮郤宛焉,谓子常曰:「子恶欲饮子酒。」又谓子恶:「令尹欲饮酒于子氏。」子恶曰:「我,贱人也,不足以辱令尹。令尹将必来辱,为惠已甚。吾无以酬之,若何?」无极曰:「令尹好甲兵,子出之,吾择焉。」取五甲五兵,曰:「置诸门,令尹至,必观之,而从以酬之。」及飨日,帷诸门左。无极谓令尹曰:「吾几祸子。子恶将为子不利,甲在门矣,子必无往。且此役也,吴可以得志,子恶取赂焉而还,又误群帅,使退其师,曰:『乘乱不祥。』吴乘我丧,我乘其乱,不亦可乎?」令尹使视郤氏,则有甲焉。不往,召鄢将师而告之。将师退,遂令攻郤氏,且爇之。子恶闻之,遂自杀也。

郤宛正直而和善,国内的人们都喜欢他。鄢将师做右领,和费无极勾结,憎恨郤宛。令尹子常贪求财物而相信诬蔑人的话,费无极就诬陷郤宛,对子常说:“郤宛要请您喝酒。”又对郤宛说:“令尹要到您家里去喝酒。”郤宛说:“我是下贱的人,不足以让令尹到这里来。令尹如果真想要前来,赐给我的恩惠就太大了。我没有东西奉献,怎么办?”费无极说:“令尹喜欢皮甲武器,您拿出来,我来挑选。”选取了五领皮甲,五种武器,说:“放在门口,令尹到来,一定要观看,就乘机献给他。”等到举行享礼的那一天,郤宛把皮甲武器放在门边的帐幔里,费无极对令尹说:“我几乎让您遭祸,郤宛打算对您不利,皮甲和武器都放在门口了。您一定不要去!况且这次潜地的战役,本来楚国可以得志于吴国,郤宛受了贿赂而回来,又贻误了将领们,让他们退兵,说‘乘人动乱而进攻,不吉祥’。吴国乘我们有丧事,我们乘他们的动乱,不也是可以的吗?”令尹让人到郤氏那里看动静,就看到有皮甲和武器在门口。令尹不去郤家了,便召见鄢将师并把情况告诉他,鄢将师退下,就下令攻打郤氏,并且放火烧了他的家。郤宛听到消息,就自杀了。

子曰:“而不;思而不学则。”

学而不寻思义理,则惘然无所得也。
不学而思终不得,精神疲殆也。


《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攻,治也,古人谓学为攻。如攻读,专攻。

善道有统,殊途同归;异端不同归也。善道,五经正典

禁人杂学诸子百家。古人曰治其经,治其书,异端为杂书也。

中庸: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已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干,求也;禄,禄位也;尤,过也;

心中有疑求解,不疑慎言,虽不得禄位,也得禄位之道也。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

《春秋》
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
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再赴也。

《谷梁传》曰:鲍卒何以为二日卒之,春秋之义,信以传信,疑以传疑。

《春秋 公羊传》:“昭公十二年,齐纳北燕伯于阳.伯于阳者何?公子阳生也.子曰:‘我乃知之矣.’在侧者曰:‘子苟知之,何以不革?’曰:‘如尔所不知何?’

公侯伯子男,误写。孔子校刊古书非常严谨,注校勘语,但不改动其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60545c0101hdrb.html 校勘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荀子 王制篇》
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尚贤使能,而等位不遗;折愿禁悍,而刑罚不过。百姓晓然皆知夫为善于家而取赏于朝也;为不善于幽而蒙刑于显也。夫是之谓定论。是王者之论也。

王者的用人方针是:没有德行的不能重用,没有才能的不给官职,没有功绩的不给奖赏,没有罪过的不受处罚。朝廷上没有谁侥幸得到官位,百姓中没有谁犯了罪却能侥幸逃脱惩治。崇尚贤者,任用能人,给他们相应的等级地位而没有遗漏;制裁狡诈、凶暴的人,还要刑罚适当而不出纰漏。使老百姓都明白地知道:在家做好事会得到朝廷的奖赏,在暗地里做坏事会在大庭广众中受到刑罚。这是大家公认的正确的用人方针,是王者的用人方针。

《教你看懂荀子》
http://www.zhlzw.com/lzsj/xll/87746.html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