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7日星期日

论语网课第二篇

2.1 子曰:“为政以 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 众星 共 之。”

 德行定义的演变:

西周到东周,德行由宇宙间的能量到诸侯公卿的政治德行,东周到汉,政治德行转变为普世伦理道德。殷周之际,以德服人包含密仪,酒、色诱在内的巫术,到了孔子变成开明政治吸引外来移民。到东汉,变成争取孝廉提名而模仿儒家伦理的技术。


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命曰:“射天。”后猎于河渭之间,暴雷震死。(《殷本纪》)

《周文王纪》:“西伯梦有熊自东南飞入殿陛,访诸群臣。散宜生曰:‘当得贤相。自东南入,贤人当出东南。’后得太公在南郊,其号飞熊。”此与武丁梦说事正类。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
畋,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

无共同体,无德行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真正的道德  普遍的善 非思辨 (崇高) 

名义的道德  同情 殷勤  (优美)

道德的假象  荣誉 顾面子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蹟,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齐,以刑法齐整之;格,正也。

《汉书 贾谊传》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老子: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周,为博遍之法;比;为亲狎之法;

比,北


《左传 昭公六年》
宋寺人柳有宠,大子佐恶之。华合比曰:「我杀之。」柳闻之,乃坎、用牲、埋书,而告公曰:「合比将纳亡人之族,既盟于北郭矣。」公使视之,有焉,遂逐华合比,合比奔卫。于是华亥欲代右师,乃与寺人柳比,从为之征,曰「闻之久矣。」公使代之。

宋国的寺人柳受到宋平公宠信,太子佐讨厌他。华合比说:“我去杀了他。”寺人柳听到了,就挖坑、杀牲口、把盟书放在牲口上埋起来。然后报告宋平公说:“合比准备将逃亡在外的人召回来,已经在北边外城结盟了。”宋平公派人去看,果然有这回事,就驱逐了华合比。华合比逃亡到卫国。当时华亥想要取代华合比的右师这一官职,就和寺人柳勾结,为他作证明说:“这件事我也早已听到。”宋平公让他代替了华合比。

昭王论文:http://www.docin.com/p-388129960.html

土家族跳丧:
http://v.17173.com/v_102_610/MTk3MjcyNg.html


《左传 昭公二十七年》
郤宛直而和,国人说之。鄢将师为右领,与费无极比而恶之。令尹子常贿而信谗,无极谮郤宛焉,谓子常曰:「子恶欲饮子酒。」又谓子恶:「令尹欲饮酒于子氏。」子恶曰:「我,贱人也,不足以辱令尹。令尹将必来辱,为惠已甚。吾无以酬之,若何?」无极曰:「令尹好甲兵,子出之,吾择焉。」取五甲五兵,曰:「置诸门,令尹至,必观之,而从以酬之。」及飨日,帷诸门左。无极谓令尹曰:「吾几祸子。子恶将为子不利,甲在门矣,子必无往。且此役也,吴可以得志,子恶取赂焉而还,又误群帅,使退其师,曰:『乘乱不祥。』吴乘我丧,我乘其乱,不亦可乎?」令尹使视郤氏,则有甲焉。不往,召鄢将师而告之。将师退,遂令攻郤氏,且爇之。子恶闻之,遂自杀也。

郤宛正直而和善,国内的人们都喜欢他。鄢将师做右领,和费无极勾结,憎恨郤宛。令尹子常贪求财物而相信诬蔑人的话,费无极就诬陷郤宛,对子常说:“郤宛要请您喝酒。”又对郤宛说:“令尹要到您家里去喝酒。”郤宛说:“我是下贱的人,不足以让令尹到这里来。令尹如果真想要前来,赐给我的恩惠就太大了。我没有东西奉献,怎么办?”费无极说:“令尹喜欢皮甲武器,您拿出来,我来挑选。”选取了五领皮甲,五种武器,说:“放在门口,令尹到来,一定要观看,就乘机献给他。”等到举行享礼的那一天,郤宛把皮甲武器放在门边的帐幔里,费无极对令尹说:“我几乎让您遭祸,郤宛打算对您不利,皮甲和武器都放在门口了。您一定不要去!况且这次潜地的战役,本来楚国可以得志于吴国,郤宛受了贿赂而回来,又贻误了将领们,让他们退兵,说‘乘人动乱而进攻,不吉祥’。吴国乘我们有丧事,我们乘他们的动乱,不也是可以的吗?”令尹让人到郤氏那里看动静,就看到有皮甲和武器在门口。令尹不去郤家了,便召见鄢将师并把情况告诉他,鄢将师退下,就下令攻打郤氏,并且放火烧了他的家。郤宛听到消息,就自杀了。

子曰:“而不;思而不学则。”

学而不寻思义理,则惘然无所得也。
不学而思终不得,精神疲殆也。


《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攻,治也,古人谓学为攻。如攻读,专攻。

善道有统,殊途同归;异端不同归也。善道,五经正典

禁人杂学诸子百家。古人曰治其经,治其书,异端为杂书也。

中庸: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已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干,求也;禄,禄位也;尤,过也;

心中有疑求解,不疑慎言,虽不得禄位,也得禄位之道也。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

《春秋》
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
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再赴也。

《谷梁传》曰:鲍卒何以为二日卒之,春秋之义,信以传信,疑以传疑。

《春秋 公羊传》:“昭公十二年,齐纳北燕伯于阳.伯于阳者何?公子阳生也.子曰:‘我乃知之矣.’在侧者曰:‘子苟知之,何以不革?’曰:‘如尔所不知何?’

公侯伯子男,误写。孔子校刊古书非常严谨,注校勘语,但不改动其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60545c0101hdrb.html 校勘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荀子 王制篇》
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尚贤使能,而等位不遗;折愿禁悍,而刑罚不过。百姓晓然皆知夫为善于家而取赏于朝也;为不善于幽而蒙刑于显也。夫是之谓定论。是王者之论也。

王者的用人方针是:没有德行的不能重用,没有才能的不给官职,没有功绩的不给奖赏,没有罪过的不受处罚。朝廷上没有谁侥幸得到官位,百姓中没有谁犯了罪却能侥幸逃脱惩治。崇尚贤者,任用能人,给他们相应的等级地位而没有遗漏;制裁狡诈、凶暴的人,还要刑罚适当而不出纰漏。使老百姓都明白地知道:在家做好事会得到朝廷的奖赏,在暗地里做坏事会在大庭广众中受到刑罚。这是大家公认的正确的用人方针,是王者的用人方针。

《教你看懂荀子》
http://www.zhlzw.com/lzsj/xll/87746.html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016年4月16日星期六

述而

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作礼乐,天子之位,圣人之德。无位礼不行,无德礼不制。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述,循旧。老彭,殷之贤大夫。窃,私,谦词。


宪,法也。章,明也。

《说苑·建本》 子路问于孔子曰:"请释古之学,而行由之意,可乎?"孔子曰:"不可。昔者,东夷慕诸夏之义,有女,其夫死,为之内私婿,终身不嫁。不嫁则不嫁矣,然非贞节之义也。苍梧之弟,娶妻而美好,请与兄易。忠则忠矣,然非礼也。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不顺其初,虽欲悔之,难哉!"


4,燕居,退潮而居。申申,平和。夭夭,舒适

6,志,慕也。剧,杖也。依,倚也。

7,
修,缩也,干燥而缩。

束修,十条干肉。

“束脩,謂年十五已上也

凡挚,天子鬯①,诸侯圭②,卿羔③,大夫雁④,士雉⑤,庶人之挚匹⑥。童子委挚而退⑦。野外军中无挚,以缨、拾、矢可也⑧。妇人之挚:椇,榛,脯、脩、枣,粟⑨。
【注释】
①鬯(chang唱):古代祭祀用的香酒,以郁金香合黑黍酿成。
②诸侯圭:圭是玉制礼器的一种。据《周礼•大宗伯》,五等诸侯中的公侯伯用圭,子男用璧。
③卿羔:用羔的含义,《白虎通》说“取其群而不党”。
④大夫雁:用雁的含义,《白虎通》说“取其飞有行列也。”
⑤士雉:用雉的含义,郑玄说“取其守介而死,不失节也。”
⑥匹:后写作“鸥”,即家鸭。用鸭的含义是取其不飞迁,如庶人但守耕稼而已。
⑦童子委挚而退:凡宾所献之见面礼,一般都由主人亲自拜受,唯献礼于国君,国君不亲受,而献者将礼品放到地上便退开。童子委挚而退,恰如成人之见国君委挚而退。
⑧缨:束于马颈上的皮带。驾车用。拾:射鞲。古代射箭时用的皮制护袖。
⑨椇(ju举):即枳椇,又名拐枣。榛(Zhen真):榛子。脯:干肉。脩:加入薑桂做成的干肉。椇榛等六物,是新妇初见公婆时的见面礼,其象征意义,孔颖达说:“椇训法也,榛训至也,脯训始也;脩,治也;枣,早也;栗,肃也。”表示新妇有法始至,脩身早起肃敬。

曲礼: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d1c8cf0100w91t.html

8,愤,思考不得之貌。 悱,欲咨询而未说。隅,角也。
比喻,屋有四角,举一角而知三角。

10,歌,曲合乐曰歌。

11,暴虎,徒搏,空手搏虎。凭河,徒涉,无舟渡河。子路街勇,抑之。

12,执鞭之士
《周礼》官名。掌清除道路,驱避行人。《周礼·秋官序官》:“条狼氏下士六人。”郑玄注:“杜子春云:‘条,当为涤器之涤。’玄谓涤,除也;狼,狼扈道上。”《周礼·秋官·条狼氏》:“掌执鞭以趋辟,王出入则八人夹道,公则六人,侯、伯则四人,男、子则二人。”清顾炎武《日知录·街道》:“古之王者,於国中之道路则有条狼氏,涤除道上之狼扈,而使之洁清。”

富贵穷通天爵也。

13,斋,言不敢散其志,心不苟虑,必依于道。手足不敢动,必依于礼。

战,谨慎,临事而惧。疾,爱护身体。

14,图,谋虑。为,作奏


韶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xFTYXe-PDs

15,


子路之死
http://my.tv.sohu.com/us/200649793/63292523.shtml

16,蔬,粗粮。
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

里仁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lǐn】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19,叶公,楚臣,食采于叶。僭越称公。奚,何也。其,孔子。

21,怪力乱神对教育无益,夫子不说

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
《淮南子 主术篇》孔子作春秋,不道鬼神。

佛教之鬼神
天龙八部又称天龙八将包括: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

帝释天



东方持国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



 门神

龙,海龙最厉害,金翅鸟

(迦楼罗)

是它的天敌,专吃龙


夜叉女:吃鬼 男夜叉速度快,快捷。




乾闼婆




香神乐神

阿修罗:男极丑,女极美


紧那罗

头上长角 疑似人,又称:人非人


天帝乐神

摩睺罗迦 大蟒蛇神,地龙


23,桓魋,宋司马,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26,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言行多当,未安愉也;知虑多当,未周密也;是笃厚君子,未及圣人也。

《孔子家语 五仪解》

孔子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聖人,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公曰:「敢問何如斯可謂之庸人?」孔子曰:「所謂庸人者,心不存慎終之規,口不吐訓格之言,不擇賢以託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見小闇大,而不知所務,從物如流,不知其所執;此則庸人也.」公曰:「何謂士人?」孔子曰:「所謂士人者,心有所定,計有所守,雖不能盡道術之本,必有率也;雖不能備百善之美,必有處也.是故知不務多,必審其所知;言不務多,必審其所謂;行不務多,必審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則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此則士人也.」公曰:「何謂君子?」孔子曰:「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無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信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此則君子也.」公曰:「何謂賢人?」孔子曰:「所謂賢人者,德不踰閑,行中規繩,言足以法於天下,而不傷於身,道足以化於百姓,而不傷於本;富則天下無宛財,施則天下不病貧.此則賢者也.」公曰:「何謂聖人?」孔子曰:「所謂聖者,德合於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終始,協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並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識其鄰.此謂聖人也.」

善人,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入室,入圣人之室。

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非有恒,无以为君子,无由为善人。恒为学者之基始。

虚,空名也。盈,满也。

泰,通也。

有恒为笃实之人,若不笃实则虚夸,必不能有常心而入于事。

互乡的人,多难与言(善)章孔子对互乡童子,不追问其已往,不逆揣其将来,只就其当前求见之


去恶就善曰进。洁则与之,往日之行,非我所保。

司败,官名

相助匿非曰党,鲁(周后)吴(泰伯以后)都姓姬,同姓不婚,巫马,官名 掌管养快马


累列死者生平的文辞。也称“诔辞”、“诔文”。













2016年4月12日星期二

道德经

一,老子介绍:

钱穆先生观点:

《国史大纲》,书中讲庄子和孔子是一个时代的人(春秋),老子是和荀子、韩非一个时代的人(战国)。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1. 孔子、老子谁先谁后还不确定。
2. 有没有老子这个人还不确定。
3. 《老子》的作者是不是老子还不确定。

郭店出土楚墓竹简(1998年出版)http://www.bamboosilk.org/guodian.htm

简体版:http://tieba.baidu.com/p/1624650044

引申阅读:老子晚于孔子 —今本《道德经》也是一部“先秦哲学思想简史” 
http://www.kong.org.cn/bbs2/a/a.asp?b=21&id=97149

除非以后能挖到春秋晚期的《老子》的本子。而且注意周太史儋、老莱子、老聃李耳的年代并不能跟《老子》成书的年代划等号,即使证明这些人早于孔子也不能证明《老子》一书早于孔子。

郭店楚墓年代是战国中晚期,只可以排除掉了老在庄后这一派的观点(也是钱穆的观点)。战国中晚期的楚地文献《太一生水》《恒先》一类道家文献对《老子》思想已经有了较大的发挥和拓展,从思想流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过程推断,那么《老子》应当可以推至战国中期之前。


二,楚简与通行版略比较:

道可道。。。楚简中没有。

楚竹简《老子》中:“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孝慈”
通行版:“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三,悟性辩证思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矣。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塞翁失马的故事

否极泰来

曾国藩 求阙斋 小人求全 君子求缺 

曾国藩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曾这样提到“..吾不敢求全也,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既得,而吝与凶随之矣,众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岂若是不公平?..”


四,道的解释:

海德格尔比喻:一块敞开的林中空地,照亮的与隐藏的同时敞开。
http://web.ntpu.edu.tw/~shlai/phil/book-daocha&high/information.pdf

究竟什麼是理性、精神、意義、邏各斯,什麼是這些語詞本來想要本真地要說出的東西。如果我們讓這個名稱回返到它未被說出的狀態Ungepochenes),並使此一「讓其回返」成以可能;


五,领悟体验:

墨迹测试:


















大学

一,大学介绍:

作者子思,《礼记 学记》中一篇,宋朱熹特选出单独成篇。


二,三纲八目:

三纲:明德 新民 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三,析文:


1,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

《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 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堯典》說:“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

解释:明明德


2,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盤,沐浴之盤也。銘,名其器以自警之辭也。苟,誠也。湯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惡,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銘其盤,言誠能一日有以滌其舊染之汙而自新,則當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間斷也。

康誥曰:“作新民。”鼓之舞之之謂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詩大雅文王之篇。言周國雖舊,至於文王,能新其德以及於民,而始受天命也。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自新新民,皆欲止於至善也。

解释:作新民

3,商颂·玄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编钟玄鸟诵:http://www.56.com/u39/v_OTI4ODI3OTY.html 古乐欣赏



4,诗经 小雅 绵蛮

绵蛮黄鸟,止于丘阿。
道之云远,我劳如何。
饮之食之,教之诲之。
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岂敢惮行,畏不能趋。
饮之食之。教之诲之。
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绵蛮黄鸟,止于丘侧。
岂敢惮行,畏不能极。
饮之食之,教之诲之。
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2016年4月11日星期一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一,孟子其人:

孟轲,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据说孟子是鲁桓公的庶长子庆父的后代,孟庆父之子公孙敖另立一族,为孟孙氏,或称仲孙氏、孟氏。鲁穆公八年(公元前408年),齐国攻破了孟孙氏的食邑郕城,孟孙氏子孙遂分散开来。孟子的祖先就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于是孟子自此成了邹国人。相传其父名为激,字公宜;其母亲的姓氏也有仉氏与李氏之说。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杼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二,孟子其书: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三,孟子时期地图:




四,与孟子同时期人物对比:

驺衍和孟子的强烈对比:《孟子荀卿列传》


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其说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是以驺衍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撤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喝石官,身亲往师之。

其游说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故武王以仁义代纣而王,伯夷饿不食周粟;卫灵公问陈,面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柯称大王去分邠(bin1)。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柏欲内圆凿,其能入乎?或曰:伊尹负鼎而勉汤以王,百里奚饭牛车下而缨公用霸。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驺衍其言虽不轨,倘亦有牛鼎之意乎?


孟子同时期人物对比:

淳於髡,是齊國人。見識廣博,強於記憶,學業不專主一家之言。從他勸說君王的言談中看,似乎他仰慕晏嬰直言敢諫的為人,然而實際上他專事察顏觀色,揣摩人主的心意。一次,有個賓客向梁惠王推薦淳於髡,惠王喝退身邊的侍從,單獨坐著兩次接見他,可是他始終一言不發。惠王感到很奇怪,就責備那個賓客說:“你稱贊淳於先生,說連管仲、晏嬰都趕不上他,等到他見了我,我是一點收獲也沒得到啊。難道是我不配跟他談話嗎?到底是什麼緣故呢?”那個賓客把惠王的話告訴了淳於髡。淳於髡說:“本來麼。我前一次見大王時,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馬上;後一次再見大王,大王的心思卻用在了聲色上:因此我沉默不語。”那個賓客把淳於髡的話全部報告了惠王,

惠王大為驚訝,說:“哎呀,淳於先生真是個聖人啊!前一次淳於先生來的時候,有個人獻上一匹好馬,我還沒來得及相一相,恰巧淳於先生來了。後一次來的時候,又有個人獻來歌伎,我還沒來得及試一試,也遇到淳於先生來了。我接見淳於先生時雖然喝退了身邊侍從,可是心裡卻想著馬和歌伎,是有這麼回事。”後來淳於髡見惠王,兩人專注交談一連三天三夜毫無倦意。惠王打算封給淳於髡卿相官位,淳於髡客氣地推辭不受便離開了。當時,惠王贈給他一輛四匹馬駕的精致車子、五匹帛和璧玉以及百鎰黃金。淳於髡終身沒有做官。

慎到,是趙國人。田駢、接子,是齊國人。環淵,是楚國人。他們都專攻黃帝、老子關於道德的理論學說,對黃老學說的意旨進行闡述發揮。所以他們都有著述,慎到著有十二篇論文,環淵著有上、下篇,田駢、接子也都有論著。 鄒奭,是齊國幾位鄒子中的一個,他較多地采用鄒衍的學說來著述文章。 當時齊王很賞識這些學士,從淳於髡以下的人都任命為列大夫,為他們在人來人往的通衢大道旁建造住宅,高門大屋,以示對他們的尊崇和偏愛。以此招攬各諸侯國的賓客,宣揚齊國最能招納天下的賢才。

 荀卿,是趙國人。五十歲的時候才到齊國來游說講學。鄒衍的學說曲折誇大而多空洞的論辯;鄒奭的文章完備周密但難以實行;淳於髡,若與他相處日久,時常學到一些精辟的言論。所以齊國人稱頌他們說:“高談闊論的是鄒衍,精雕細刻的是鄒奭,智多善辯,議論不絕的是淳於髡。”田駢等人都已在齊襄王時死去,此時荀卿是年最長,資歷深的宗師。當時齊國仍在補充列大夫的缺額,荀卿曾先後三次以宗師的身分擔任稷下學士的祭酒。後來,齊國有人毀謗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國,春申君讓他擔任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卿被罷官,便在蘭陵安了家。 

李斯曾是他的學生,後來在秦朝任丞相。荀卿憎惡亂世的黑暗政治,亡國昏亂的君主接連不斷地出現,他們不通曉常理正道卻被裝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信奉求神賜福去災,庸俗鄙陋的儒生拘泥於瑣碎禮節,再加上莊周等人狡猾多辯,敗壞風俗,於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動的成功和失敗,編次著述了幾萬字的文章便辭世了。死後就葬在蘭陵。 

當時趙國也有個公孫龍,他曾以“離堅白”之說,同惠施的“合同異”之說展開論辯,此外還有劇子的著述;魏國曾有李悝,他提出了鼓勵耕作以盡地力的主張;楚國曾有屍子、長盧,齊國東阿還有一位吁子。 

苏秦和张仪简介


五,文本的七个故事

义利之辨

与民同乐

五十笑百步(好战)

率兽食人(贫富悬殊)

仁者无敌

(马陵之役,魏伐韩,韩求助于齐,齐田忌、孙膑伐魏救韩,魏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

定于一(望之不似人君)

不忍之心




六,训诂

叟,老丈人
征,取也
餍,满足
攻,治也
加少,减少
走,慢步叫步,快步叫趋,比趋更快的跑叫走。
直,只是,不过
胜,sheng1 尽也
数,shuo4 细密 罟,鱼网
洿,wu1 大也,深也
斤,斧的一种
申,一而再,再而三曰申
莩,piao3 饿死之人
恶,wu 何也,疑问副词
俑,殉葬用的土偶木偶
比,bi4 替代,给
壹,全,都
耨,锄草
觳觫,hu2 su4 恐惧
爱,吝啬
褊,小也
异,奇怪,动词
隐,哀痛,可怜
忖度,猜想
钧,三十斤为一钧
刑于寡妻,刑,型也,寡妻,嫡妻也
偏嬖:王左右受宠幸者
赡,足够



七,诗经  《诗经·大雅·文王之什  灵台》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于论鼓钟,于乐辟雍。

于论鼓钟,于乐辟雍。鼍鼓逢逢。蒙瞍奏公。




⑴经始:开始计划营建。灵台:古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⑵攻:建造。
⑶亟:同“急”。
⑷子来:像儿子似的一起赶来。
⑸灵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名。
⑹麀(yōu)鹿:母鹿。
⑺濯濯:肥壮貌。
⑻翯(hè)翯:洁白貌。
⑼灵沼:池沼名。
⑽於(wū):叹美声。牣(rèn):满。
⑾虡(jù):悬钟的木架。业:装在虡上的横板。枞(cōng):崇牙,即虡上的载钉,用以悬钟。
⑿贲(fén):借为“鼖”,大鼓。
⒀论:通“伦”,有次序。
⒁辟廱(bì yōng):离宫名,与作学校解的“辟廱”不同,见戴震《毛郑诗考证》。
⒂鼍(tuó):即扬子鳄,一种爬行动物,其皮制鼓甚佳。逢(péng)逢:鼓声。
⒃蒙瞍:古代对盲人的两种称呼。当时乐官乐工常由盲人担任。公:读为“颂”,歌。或谓通“功”,奏功,成功。 [1]
作品译文编辑
开始规划筑灵台,经营设计善安排。百姓出力共兴建,没花几天成功快。开始规划莫着急,百姓如子都会来。
君王在那大园林,母鹿懒懒伏树荫。母鹿肥壮毛皮好,白鸟羽翼真洁净。君王在那大池沼,啊呀满池鱼窜蹦。
钟架横板崇牙配,大鼓大钟都齐备。啊呀钟鼓节奏美,啊呀离宫乐不归。
啊呀钟鼓节奏美,啊呀离宫乐不归。敲起鼍鼓声蓬蓬,瞽师奏歌有乐队。




八 英译选读:


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鼈。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Mencius replied, 'Being wise and good, they have pleasure in these things. If they are not wise and good, though they have these things, they do not find pleasure. It is said in the Book of Poetry, "He measured out and commenced his marvellous tower; He measured it out and planned it. The people addressed themselves to it, And in less than a day completed it. When he measured and began it, he said to them - Be not so earnest: But the multitudes came as if they had been his children. The king was in his marvellous park; The does reposed about, The does so sleek and fat: And the white birds came glistening. The king was by his marvellous pond; How full was it of fishes leaping about!" King Wen used the strength of the people to make his tower and his pond, and yet the people rejoiced to do the work, calling the tower "the marvellous tower," calling the pond "the marvellous pond," and rejoicing that he had his large deer, his fishes, and turtles. The ancients caused the people to have pleasure as well as themselves, and therefore they could enjoy it. In the Declaration of Tang it is said, "O sun, when wilt thou expire? We will die together with thee." The people wished for Jie's death, though they should die with him. Although he had towers, ponds, birds, and animals, how could he have pleasure alone?'


九,课堂及家庭作业

本章着重介绍孟子时代背景以及人物和事件,每个故事组织学生讨论,可以分组辩论以及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