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6日星期三

山节藻棁(公冶长)

山节藻棁



这里的“节”是斗拱,“藻”是水草纹,“棁”是梁上立着的短柱。就是累叠如山一样的斗拱和绘有水草纹的短柱。






斗拱:视频

http://tv.cntv.cn/video/C39278/8e19b7fa80fc4704890efe389ff8a7e0

http://tv.cntv.cn/video/C39278/36435643a8314d4d92542bacf7fe548c


谥法

《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法表: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531/21/1563493_30564539.shtml

谥号用字共计102个。

其中有褒扬的,如:
  民无能名曰神    经天纬地曰文
  克定祸乱曰武    敬事供上曰恭
  照临四方曰明    博闻多能曰宪
  温柔圣善曰懿    五宗安之曰孝
  
有批评的,如:
  乱而不损曰灵    好乐怠政曰荒
  好内远礼曰炀    不悔前过曰戾
  怙威肆行曰丑    好变动民曰躁
  逆天虐民曰抗    动祭乱常曰幽
  
有表示同情的,如:
  恭仁短折曰哀    在国逢难曰愍
  年中早夭曰悼    短折不成曰殇

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慈禧 圣母皇太后
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

李鸿章谥“文忠”
明成祖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举例:隋炀帝  
            汉惠帝
           晋惠帝
           晋恭帝、西魏恭帝、隋恭帝、后周恭帝、宋恭帝
            周幽王
           齐桓公
           秦穆公   鲁昭公    陈灵公   汉哀帝    汉献帝   明熹宗  楚怀王
           

庙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庙号用字和谥号比较起来,有两点不同:一、用的字少。二、所用均为褒扬之词,既没有“平”,更没有“恶”。以明代皇帝为例,十五个皇帝(惠帝朱允炆无庙号,不计在内)的庙号依次是:太祖、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http://blog.sina.com.cn/s/blog_78e633f90102wxzx.html




秋,季文子将聘于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其人曰:「将焉用之?」文子曰:「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

秋季,季文子准备到晋国聘问,让人代他请求如果遭到丧事以后应得的礼仪然后才动身。随行的人说:“准备了做什么用?”文子说:“预备好意外的事,这是古代的好教训。临时去请求而没有得到,这会遇到困难。所得虽然一时用不着,有什么害处?”

宁武子 http://www.qxzc.net/qxmr/a/a2(13).htm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卫懿公好鹤
卫文王复国

裁之:裁正

也有不被重用而欲走,又恐主人愧疚,托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