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礼记·乐记》:“德者,得也。”
2,北极星 北极星在紫微宫中,一曰北辰,天之最尊星也。其纽星天之枢也。天运无穷,三光迭耀,而极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在华夏传统上,北极星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例如公元前2263年五帝时代的北极星“太乙”和公元前1097年周公时代的北极星“帝”等。这是由于它们看起来在天空中固定不动,被众星拥护,故被视为群星之主。
《说文》:“拱,敛手也。
2.2 子曰:“诗三百①,一言②以蔽③之,曰:‘思无邪④’。”
此章教会用:一言以蔽之的用法,归纳总结 思是语助词
蔽:断,当。判断
思无邪:这一句出自《诗·鲁颂·駉》 不烦言 贵于正
附:
毛诗大序
说明:《诗》经秦火之劫而保存下来,到汉代立于学官,相继出现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者为今文经,毛诗为古文经。四家在阐释《诗》义时互有同异。在岁月的流驶中,又仅有晚出的古文《毛诗》戛戛独存。《毛诗》在每一篇诗前有小序阐明诗的比兴美刺之意,其中第一篇《关雎》的小序里有一段文字是总述《诗》之所以作的原因,后世通称为《毛诗大序》,或曰《诗大序》。关于大序的作者历来意见纷纭,或以为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作,或以为汉代人卫宏所作。
大序云: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拓展:
诗·鲁颂·駉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驪有黃,以車彭彭。思無疆,思馬斯臧。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騅有駓,有騂有騏,以車伾伾。思無期,思馬斯才。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驒有駱,有騮有雒,以車繹繹。思無斁,思馬斯作。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駰有騢,有驔有魚,以車祛祛。思無邪,思馬斯徂。
駉駉,良馬腹干肥張也。坰,遠野也。邑外曰郊,郊外曰野,野外曰林,林外曰坰。箋云:必牧于坰野者,辟民居與良田也。
驪馬白跨曰驈,黃白曰皇,純黑曰驪,黃騂曰黃。
彭彭,有力有容也 臧,善也。
蒼白雜毛曰騅。黃白雜毛曰駓。赤黃曰騂。蒼祺曰騏。伾伾,有力也
青驪驎曰驒。白馬黑鬣曰駱。赤身黑鬣曰騮。黑身白鬣曰雒。繹繹,善走也。
2.3 子曰:“道①之以政②,齐③之以刑,民免④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⑤。”
1,道:导。引导、诱导
2,政:法制政令
3,齐,古本或作“济”,作“益”解,助益之意。
4,格:《集解》:“正也。
2.4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③,六十而耳顺④,七十而从心所欲⑤、不踰矩。
踰,越也;矩,法也
邾文公知命 《左传·文公十三年》
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茍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邾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茍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五月,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
2.5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⑥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⑦,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孟懿子:鲁大夫,姓仲孙,名何忌 其父孟僖子仲孙玃,据《左传》记载,孟僖子临终时,遗命要他向孔子学礼。
2,樊迟:孔子弟子,名须,字子迟
2.6 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②。”
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武”是他的谥号。
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
2.7 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②;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
上太宗疏 马周
微臣每读经史,见前贤忠孝之事,臣虽小人,窃会见大道,未尝不废卷长想,思履其迹。臣少失父母,犬马之养,已无所施。顾来事之可为者,唯忠义而已。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②服其劳;有酒食,先生③馔④。曾是以为孝乎?”
先生:年长者。旧注或以为指父、兄。
馔:食用。
【思考与讨论】
自“孟懿子问孝”章至这一章,孔子对各人问孝的回答各不相同,这反映出孔子思想方式或教育方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四种不同的回答中,又可以看出“孝”的实质是什么?
2.9 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②,如愚。退③而省④其私⑤,亦足以发⑥。回也不愚。”
违:违背
退:退下
省:省察
发:阐发
2.10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③其所安④,人焉廋⑤哉?人焉廋哉?”
以,用
由,由来
视”、“观”、“察”意思由浅入深。
安:安于
【思考与讨论】
如何看待孔子在这里所说的知人之法?
2.11 子曰:“温①故②而知新③,可以为师矣。
温:寻
2.12 子曰:“君子不器①。”
2.13 子贡问君子①。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②。”
2.14 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③比而不周。”
周,普遍
比,依附
罔,诬罔
殆,疑
2.16 子曰:“攻乎异端①,斯害也已。”
攻,治
《颜氏家训·省事篇》:‘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鼯鼠五能,不成技术。近世有两人,朗悟士也。性多营综,略无成名,经不足以待问,史不足以讨论,文章无可传于集录,书迹未堪以留爱玩,卜筮射六得三,医药治十差五,音乐在数十人下,弓矢在千百人中,天文、画绘、綦博、鲜卑语、煎胡桃油、炼锡为银,如此之类,略得梗概,皆不通熟。惜乎以彼神明,若省其异端,当精妙也。’颜氏此言,正与何氏之言相发明,是异端者犹《书》、《礼》之‘他技’,此经之‘多能’。多能乃圣人之事,常人而务多能,必至一无所能。是故断断无他者,不攻异端之益也;多为少善者,攻异端之害也。害在攻,不在异,何平叔已不得其解,云‘善道有统,殊途而归。异端,不同归者也’,即以害承异言矣。
2.17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仲由,字子路
子张①学干禄②。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③;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颛孙师,字子张
干,求也。禄,禄位也
尤:过也
2.19 哀公①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②,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哀公:鲁国君,姓姬,名蒋,定公之子,继定公而即位,在位二十七年。
直,正直之人。错,同“措”,放置。诸,“之于”合音字。枉,邪枉之人
2.20 季康子①问:“使民敬、忠以②劝③,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④则劝。”
季康子:鲁大夫季孙肥,鲁庄公同母弟公子季友之后,哀公时正卿。康是其谥号。
以:且。
劝:勉,勉力从事之意。
不能:能力不够之人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①不为政。”子曰:“《书》②云:‘孝乎③惟孝,友于兄弟④,施于有政⑤。’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奚:何
《书》:《尚书》
刘平江革传后序 华峤《后汉书》
先代石氏父子称孝,子庆相齐,人慕其言而治。此殆所谓“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以为政”也。
郅恽传(节选) 《后汉书》
恽志在从政,既乃喟然而叹,谓敬曰:“天生俊士,以为人也。鸟兽不可与同群,子从我为伊吕乎,将为巢许而父老尧舜乎。”敬曰:“吾足矣。初从生步重华于南野,谓来归为松子。今幸得全躯树类,还奉坟墓,尽学问道,虽不从政,施之有政,是亦为政也。”
闲居赋序(节选) 潘岳
昔通人和长舆之论余也,固谓拙于用多。称多则吾岂敢,言拙信而有征。方今俊乂在官,百工惟时,拙者可以绝意乎宠荣之事矣。太夫人在堂,有羸老之疾,尚何能违膝下色养,而屑屑从斗筲之役乎。于是览止足之分,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灌园粥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乃作《闲居赋》,以歌事遂情焉。
示徐州弟诗 萧统
人伦惟何,五常为性。因以泥黑,犹麻违正。违仁则勃,弘道斯盛。友于兄弟,是亦为政。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①,其何以行之②哉?”
曾子烹彘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孟母市东家豚肉 《韩诗外传》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其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2.23 子张问:“十世①可知也?”子曰:“殷因②于夏礼③,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世:三十年为一世
因:依因。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①。见义不为,无勇也。”
《郑注》:“人神曰鬼。非其祖考而祭之,是谄求福也。”
http://www.tydao.com/2013/1010/131010hushi.htm 狐突
晋惠公元年(鲁僖公十年,公元前650年),申生异母弟晋惠公按礼仪重新安葬申生。同年秋天,替申生生前驾车的狐突来到曲沃,遇见申生的鬼魂,申生登上狐突的车子并对他说:“公子夷吾无礼,我已经请求上帝并且得到同意,准备把晋国给予秦国,秦国将会祭祀我。”狐突回答说:“臣听说,神明不享受别的宗族的祭品,百姓也不祭祀别的宗族,您的祭祀恐怕会断绝吧?而且百姓有什么罪?处罚不当而祭祀断绝,请您考虑一下!”申生说:“好吧,我要再一次向天帝请求。七天(一作十天)后,曲沃西边将有巫者显现我的神灵。”狐突答应后,申生瞬间消失。狐突按时前往曲沃,见到巫者。巫者告诉他说:“天帝答应惩罚罪人,他将在韩原大败。”于是就有童谣唱道:“恭太子改葬,后十四年晋国不盛昌,盛昌要等他的兄长。”[12-13] 晋惠公重新安葬申生十四年后,晋国果然在韩原之战兵败,此后晋国不再昌盛。等到申生另一异母弟晋文公即位后,使晋国国力逐渐昌盛。